半導體硅片作為芯片制造的核心基材,其表面和內(nèi)部缺陷直接影響芯片良率與性能。傳統(tǒng)人工檢測受限于精度(僅能識別微米級缺陷)和效率(單次檢測需數(shù)十分鐘),已無法滿足先進制程(如 3nm 以下工藝)對硅片質量的嚴苛要求。機器視覺檢測技術憑借亞微米級精度(可達 0.1μm)、全表面 100% 覆蓋檢測和分鐘級快速成像分析能力,成為半導體產(chǎn)業(yè)鏈中關鍵的質量管控手段。
硅片缺陷按成因可分為原生缺陷(晶體生長階段形成)和工藝缺陷(加工過程中產(chǎn)生),具體類型及檢測要點如下:
1.微缺陷(Microdefects)
? 表現(xiàn):直徑 < 1μm 的原子級聚集缺陷(如 COP 空洞、OSF 氧化誘生層錯),肉眼不可見,需通過激光散射或紅外成像檢測。
? 影響:導致器件漏電、擊穿,尤其對 FinFET、GAA 等先進結構危害顯著。
? 檢測技術:暗場激光掃描顯微鏡(DF-LSM),利用缺陷對激光的散射信號成像,分辨率可達 0.2μm。
2.位錯(Dislocations)
? 表現(xiàn):晶體原子排列錯位形成的線狀或螺旋狀缺陷,可能延伸至硅片表面。
? 影響:成為重金屬雜質擴散通道,引發(fā)器件失效。
? 檢測技術:化學腐蝕后光學顯微鏡觀察(SEMI 標準 F47),或利用電子束缺陷檢測(EBI)定位。
3.漩渦缺陷(Swirl Defects)
? 表現(xiàn):硅錠生長時因溫度梯度不均形成的漩渦狀微缺陷群,直徑約 10-100nm。
? 影響:降低載流子遷移率,影響芯片速度。
? 檢測技術:需要通過高溫氧化工藝使缺陷 “顯影”,再用紅外顯微鏡觀察。
1.表面顆粒(Particles)
? 表現(xiàn):直徑 > 0.3μm 的塵埃、金屬顆粒或硅碎屑,多來自切割、拋光環(huán)節(jié)。
? 影響:導致光刻圖形失真、金屬互連短路,是先進制程(<7nm)的主要良率殺手。
? 檢測技術:激光掃描檢測(LSC),通過顆粒對激光的反射光強變化識別,檢測效率可達每片硅片 < 1 分鐘。
2.劃痕(Scratches)
? 表現(xiàn):機械加工(如研磨、清洗)導致的微米級線狀損傷,深度可達數(shù)十納米。
? 影響:成為應力集中點,可能引發(fā)硅片破裂或器件層間開裂。
? 檢測技術:明場光學顯微鏡(放大 500-1000 倍)或原子力顯微鏡(AFM)精確測量深度。
3.氧化層缺陷(Oxide Defects)
? 表現(xiàn):熱氧化工藝中產(chǎn)生的針孔(Pinhole)、裂紋或厚度不均。
? 影響:柵氧化層缺陷直接導致 MOSFET 器件擊穿,是存儲芯片(如 DRAM)的致命缺陷。
? 檢測技術:橢圓偏振光譜儀測量氧化層厚度均勻性,電容 - 電壓(C-V)測試評估介質完整性。
半導體硅片視覺檢測貫穿硅錠制備→切片加工→拋光清洗→外延生長→晶圓出貨全流程,不同環(huán)節(jié)的檢測重點與技術方案如下:
? 場景:硅錠截斷后對端面進行檢測,切片(厚度約 100-300μm)后對表面進行全檢。
? 檢測重點:微裂紋、晶體取向偏差、切割損傷層深度。
? 技術方案:
? 激光掃描斷層成像(Laser Tomography):檢測硅錠內(nèi)部微裂紋,分辨率達 50μm。
? 紅外透射顯微鏡(IR-TOM):穿透硅片(硅對 1100-1800nm 光透明)檢測內(nèi)部顆粒與位錯。
? 場景:硅片拋光后(表面粗糙度 < 1nm)進行出貨前全檢,是半導體廠商接收硅片的關鍵質控點。
? 檢測重點:表面顆粒、劃痕、平整度(TTV<1μm)、微粗糙度(Ra<0.5nm)。
? 技術方案:
? 全自動光學檢測機(AOI):結合暗場與明場成像,實現(xiàn)顆粒檢測(0.3μm)與表面形貌分析。
? 白光干涉儀(WLI):測量表面粗糙度與臺階高度,精度達亞納米級。
? 場景:在硅片表面生長外延層(如 SiGe、SOI)后,檢測層間界面缺陷與外延層質量。
? 檢測重點:外延層厚度均勻性、層錯密度、應力引起的裂紋。
? 技術方案:
? 光致發(fā)光光譜(PL):通過激發(fā)光檢測外延層晶體質量,快速識別非輻射復合中心。
? 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:觀察外延層表面形貌,結合能譜分析(EDS)確認元素分布。
1.納米級缺陷檢測:隨著制程向 3nm 以下演進,需檢測尺寸接近電子束波長的缺陷,傳統(tǒng)光學檢測接近物理極限。
2.多物理場融合:單一檢測技術難以覆蓋所有缺陷類型,需融合光學、電子束、X 射線等多模態(tài)數(shù)據(jù)。
3.實時性要求:先進制程硅片單價超萬美元 / 片,需在 10 分鐘內(nèi)完成全片檢測并定位缺陷,對算法算力提出極高要求。
1.電子束檢測(EBI)普及:利用電子束波長優(yōu)勢(<0.1nm),實現(xiàn)原子級缺陷成像,如 Thermo Fisher 的 Helios G4 PFIB 系統(tǒng)。
2.AI 驅動的智能檢測:通過深度學習算法(如卷積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 CNN)自動識別罕見缺陷,降低對人工標注的依賴。
3.原位檢測技術:在沉積、刻蝕等工藝設備中集成在線檢測模塊,實現(xiàn)缺陷 “邊制造邊檢測”,縮短良率反饋周期。
半導體硅片視覺檢測是保障芯片制造 “地基” 質量的核心技術,其發(fā)展直接映射著摩爾定律的演進節(jié)奏。從微米到納米,從單一光學檢測到多技術融合,這一領域正通過持續(xù)的技術創(chuàng)新,為全球半導體產(chǎn)業(yè)的高質量發(fā)展筑牢根基。未來,隨著先進制程與新材料的應用,視覺檢測技術將不斷突破物理極限,成為半導體產(chǎn)業(yè)鏈中不可或缺的 “質量守門人”。
返回頂部
在2.5D視覺檢測中,通過特定的光學成像方式或算法處理,可以獲取物體表面的相對深度輪廓信息,但無法像3D檢測那樣提供物體完整的三維體積數(shù)據(jù)。其檢測結果通常以增強的二維圖像形式呈現(xiàn),即在平面坐標(X,Y)基礎上增加了深度維度(Z)的相對變化信息。
在工業(yè)自動化快速發(fā)展的背景下,機器視覺檢測技術已成為保障生產(chǎn)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手段。其中,紅外熱成像技術憑借非接觸式測溫、全天候工作及穿透性檢測等優(yōu)勢,在工業(yè)自動化機器視覺檢測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目前,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3C電子、包裝、安防等10余個細分領域。本文將系統(tǒng)闡述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、技術優(yōu)勢及其在工業(yè)自動化檢測中的具體應用場景。
匯萃智能視覺檢測系統(tǒng)在3C電子行業(yè)中展現(xiàn)出強大的應用能力,可為眾多企業(yè)提供外觀檢測、點膠檢測、缺陷檢測、掃碼檢測、尺寸檢測、對位貼合、焊接檢測、切割引導、有無檢測、激光打標引導等高效、可靠的視覺解決方案。
此刻,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情,向長期信賴匯萃智能的您分享:杭州匯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數(shù)千萬元B+輪融資!